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。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,节约劳动力,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设计定制加工构件,材料还可以反复使用,不会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。该文结合装配式建筑在鼓楼医院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。
装配式建筑其实可以追溯到17世纪美洲移民所用的木构架拼接房屋,1851年伦敦建成的用钢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宫是世界上第一座装配式建筑。到了20世纪初,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,装配式建筑可以像生产机器一样,成批成套的生产。这使得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解决了房荒严重,战后重建的问题。由于建造速度快,生产成本较低,装配式建筑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。我国其实在20世纪的70年代其实也开始了装配式构件的生产,由于国情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,一体化的程度不高。
装配式建筑按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一般分为五种 。下面我就结合医院在建设中的应用对这五种情况进行阐述。
(1)全盒式,由承重的盒子组合而成。
(2)板材盒式,将厨房、卫生间、楼梯间等小开间的盒子与墙板楼板组合。
(3)骨架盒式,用轻质材料制成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,支承在承重骨架上。
这种建筑工业化程度高,但投资大,安装需要重型设备,所以发展受到限制。一般用作工地上的临时办公生活用房,或者旅游景点的一些度假酒店。
从上面的这五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我们可以看出,之所以国家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是因为它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,有利于节约能源、减少污染、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,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,但是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比例和规模化程度较低,与发展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以及先进建造方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。那怎样才能更好的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呢?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。
第一:健全标准规范体系
加快编制装配式建筑国家规范标准,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执行的一般是企业标准,因为装配式建筑是外来的技术,企业是欧洲的技术就执行欧标,日本技术就执行日本标准,这样的行业标准相当混乱,所以应该鼓励社会组织编制团体标准,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,制定工程定额等计价依据,研究评价标准和方法,逐步建立覆盖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验收和维护的规范体系。
第二: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
应该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,即BIM技术,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。建筑信息模型具有信息完备性、信息关联性、信息一致性、可视化、协调性、模拟性、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。在施工前建立三维模型,模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给出综合管线图、结构留洞图和碰撞检查侦错报告,又可以进行4D的项目发展时间模拟和5D的造价控制。精确的得出工程量,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和返工 。
第三:提升装配施工水平
在我院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中,明显觉得企业对施工人员的培养不够,中国现阶段的劳务人员还是以民工为主,这有别于国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,这使得即使企业有好的产品也不见得能有好的施工成品。所以应该支持施工企业总结编制施工工法,提高施工技能,实现技术工艺、组织管理、技能队伍的转变,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骨干企业。
第四:推广绿色建材
我国有不少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,在产品研发方面比较冒进,讲白了有点唯利是图,往往有些新的配方,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,还是会生产一些含重金属或甲醛严重超标的产品。所以应该强制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,质量差的建筑材料。
第五:确保工程质量安全
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,健全安全质量责任体系,落实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。
如能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的生产、施工、验收、安全、造价体系,将使得我们工程的工期、质量、造价得到更好地保障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建筑智汇 » 装配式建筑在医院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